大美平潭丨陳力成:海壇端午鄉(xiāng)愁情
2024-06-09 10:41:47 來源:平潭網海壇端午鄉(xiāng)愁情
作者:陳力成
又是一年端午時。對于海壇人家來說,端午被視為一個傳統(tǒng)的大節(jié)日,從初一到初五都要過節(jié),也因此得名“五日節(jié)”。平潭端午節(jié)的習俗一直流傳在那幾聲耳熟能詳?shù)拿裰{里:“初一釘菖蒲,初二起糅垛,初三煎面餅,初四做節(jié)仔,初五曬午時,龍船賽起來。”
時至今日,盡管許多古早的端午民俗已在歲月沉淀中或演變或流失,但煎面餅的技藝卻被傳承下來,成為眾多海壇兒女心目中過端午節(jié)的“頭等大事”。所謂面餅,就是用面粉加水勾兌攤成餅狀,再用餅將海鮮、蔬菜等提前精心炒制的食材包裹起來。我猜想,大概是因為在早些時候,平潭作為海島孤懸海上,粽葉、糯米等做粽子的食材難以取得,于是先民們便用自己的智慧靈活變通,以一種原創(chuàng)獨特的食物取代了粽子。
在這背后,自然離不開婦女們的勞動付出。從小到大,縈繞在我心頭的節(jié)日記憶里,總有母親提著大包小包回到家中、在廚房忙里忙外的身影。每到端午臨近的時候,為整個家掌勺的婦女們總是在曙色剛剛擦亮的時候就起床上街,開始采購做面餅所需要的一切食材。就我自己家來說,面餅中總是少不了花蛤、海蠣、蟶子、蝦仁、豆芽、紅蘿卜絲、香菇、筍這幾樣。東西并非從外面買回來就大功告成,有些食材需要去皮,有些食材需要提前過水,方方面面都是門道,里里外外都有講究。在一切準備工序完成后,就得備上一口大鍋,有經驗的婦女按照火候順序游刃有余地讓各個食材輪番下鍋,隔一段時間就揮動勺子翻炒,確保受熱均勻,讓每一個食材的原汁原味都能在這個過程中被“逼”出來。
小孩子是最嘴饞的。記得小時候,每每到了端午時節(jié),我都總是坐不住,早早就在餐桌旁等著,還時不時走進廚房看看進度。而這時候,母親總會揮揮手把我從廚房趕出來,“不要急,馬上就好了!”面對這樣的情形,我也只得乖乖等著??呻硽璧臒釟鈪s好像早已窺伺知道了一切,總是不經意地從鍋中溢出來,肆意飄灑家里的每一個角落,也遠遠散到樓道里,直勾勾地抓著我的味蕾,讓我忍不住咽了好幾下口水。大概是因為面餅里所包含的食材如此豐富,原先我還常常在吃面餅的時候只吃餡料、不吃面皮,也惹得母親哭笑不得。
上大學之后,也好像在懵懵懂懂中突然懂得了鄉(xiāng)愁的意義。比起強烈地宣泄自己的感情,原來鄉(xiāng)愁在更多時候只是內心的淺唱低吟,也或許是一種“只有冬夏,沒有春秋”的無奈與作別。作為典型的夏日節(jié)日,故鄉(xiāng)海壇的端午節(jié)好像離我也有些漸行漸遠,面餅更是在異鄉(xiāng)渴望而不可得的東西。每到端午,吃著或甜或咸的粽子,我卻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地想起平潭的面餅,想起曾經和家人一起度過的那段靜好的端午時光。
如今,母親習慣在我動身去省外之前再做一次面餅,讓我提前吃了過足癮。對我而言,面餅與端午雖然已不再密不可分,但其中所蘊含的鄉(xiāng)愁卻長留心間,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慰藉……
端午佳節(jié)又要到啦
在平潭,每到端午
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煎面餅
煎面餅怎么做?
一起來具體了解下吧
作者簡介
陳力成,2002年1月生,福建平潭人?,F(xiàn)為防災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平潭作家協(xié)會會員。文章散見于《中國青年作家報》《河北青年報》《散文詩》《平潭時報》等。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