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工匠的平潭故事
2025-01-17 10:33:30 來源:平潭網(wǎng) 作者:王焰 文/攝近日,福建省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廳等7部門公布第二批省級鄉(xiāng)村工匠名師名單,平潭4人上榜,他們是——施孝斌、鄭云壽、姚志強、陳祥松。
工匠者,乃精雕細琢之人,一顆細膩心,兩只勤勞手。這四位平潭工匠以匠心和執(zhí)著,讓傳統(tǒng)手工藝熠熠光輝,在現(xiàn)代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他們將匠心獨運鐫刻在每一件作品中,把平潭的故事講給世界聽。
施孝斌展示他的海柳雕作品。
海柳雕大師 施孝斌:“海柳雕可能是我上輩子的情人”
夜幕降臨,施孝斌工作室燈火通明。他和最愛的海柳雕住在一起,“這樣我半夜一有靈感,馬上就可以從床上跳下來開始雕刻。”這位年近六旬的匠人,雕刻海柳幾十年,如今依然如癡如醉。
海柳是一種生長在深海的生物,色澤獨特、質地堅硬,外觀酷似柳樹,藥用價值高,被譽為“海底神木”,以其為材質雕刻成的海柳雕藝術品,古往今來深受追捧。
施孝斌第一次見到海柳雕,是在九歲那年。當時他看見鄰居手里拿著一把海柳雕煙嘴,造型別致、觸感光滑,便被深深吸引?!澳前褵熥旆浅4?,雕刻得雕得很漂亮,我非常羨慕,一直想我什么時候能也擁有一把該多好?!笔┬⒈笮σ庵袔е鴰追趾⑼愕臐M足。誰能想到,這樣一個純粹的童年愿望,竟開啟了他與海柳雕半個世紀的不解之緣。
“海柳產(chǎn)地特殊,我們平潭正好有這種材料,我就想著把之前學習的關于繪畫的構思融入雕刻,把海柳雕成更有故事感的作品?!彼嘈抛约呵笆琅c海柳雕有著千絲萬縷的緣分,才讓他對其如此癡迷?!坝腥苏f我這么愛海柳雕,它像是我上輩子的情人,我覺得好像也有點道理?!笔┬⒈蟠蛉さ卣f。
海柳不僅材料珍貴,出水后還極易出現(xiàn)裂隙。而修補這些坑洞和裂紋,正是海柳雕刻最考驗功力的地方。“修補看似簡單,其實最見功夫。不僅考驗手藝,還考驗心性。”他說著,將一件未完成的作品輕輕托在手心,目光中滿是認真。
施孝斌癡迷于海柳雕刻,不僅因為材料獨特,更因為雕刻過程讓他沉浸其中,他說,每一次雕刻,都是一場與海柳的對話。他的一件代表作《悠閑自得》,是其靈感突現(xiàn)的佳作:一只青蛙坐在蓮葉上,蹺著二郎腿,神態(tài)愜意,栩栩如生?!斑@件作品是我對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輕松、自在,卻不失內(nèi)在的力量?!?/p>
施孝斌說:“手藝人最后比拼的不是手藝,而是文化。只有作品有了文化底蘊,才有生命力?!彼畲蟮南M悄茏尯A竦乃囆g被更多人看到,讓這門非遺技藝成為家鄉(xiāng)的文化名片。
姚志強制作炸鰻魚。
閩菜大師 姚志強:“平潭的閩菜有自己獨特的地方風味”
臨近春節(jié),平潭喜盈門酒店廚房里,姚志強正忙著調(diào)制炸鰻魚。這位有著近40年廚藝經(jīng)驗的閩菜大師,專注地守在鍋前,目光隨著鰻魚的顏色變化而移動。他手中的動作干脆利落,每一塊鰻魚都裹上薄薄的一層面粉,隨后輕輕滑入熱油中。瞬間,廚房里彌漫出誘人的香氣。
“閩菜菜品內(nèi)容豐富,就算是同一道菜,不同的人、不同的做法,味道也會完全不一樣。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而平潭的閩菜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風味?!币χ緩娬f。
姚志強出身于廚師世家,13歲起,他就開始學習烹飪,第一堂課便是“殺魚”?!爱敃r,練習殺魚是基本功,一年下來,我要殺一萬斤以上的魚?!边@項看似枯燥的基礎訓練,卻成了姚志強廚藝之路的起點,也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平潭的菜肴其實很講究食材和細節(jié)。姚志強拿海蠣煎舉例,“以前條件差,食材很節(jié)省,地瓜粉放得多,海蠣放得少?,F(xiàn)在經(jīng)濟好了,我們就會研究海蠣煎怎么做才更好吃?!?/p>
在他看來,哪怕是簡單的海蠣煎,也要根據(jù)不同的顆粒度和肥瘦程度調(diào)整做法?!按蠛O犘『O?,肥海蠣瘦海蠣,就算是同一顆粒度里不同肥瘦的海蠣,口感也會完全不一樣?!彼f,這種對食材的深度研究,才是閩菜傳承和發(fā)展的核心。
說到平潭特色菜,姚志強最鐘情的是炸鰻魚?!昂芏嗳俗稣狋~時喜歡裹厚厚的面粉,這樣魚的外觀光滑,但吃起來沒有層次感。”姚志強更喜歡薄面粉的做法,特別是讓鰻魚的水分炸干一些,吃起來更加香脆入味。
在廚房里,姚志強最享受的時刻,就是把菜放進熱油鍋的瞬間?!盎鸷蛘{(diào)好,油溫控制到位,那種‘嗞啦’一聲的聲音,讓人心情都變好了。”他相信,真正的廚師與食材之間的關系,就像舞者與音樂,火候、時間、溫度的掌握都能傳遞一種情感。
雖然深諳傳統(tǒng)閩菜精髓,但姚志強仍一直在探索創(chuàng)新的可能?!皶r代不同了,現(xiàn)在年輕人更喜歡輕油、清淡的口味,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的東西要被淘汰?!彼f,作為一名手藝人,必須找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平衡點,將兩者結合,才能讓閩菜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鄭云壽展示平潭米糊產(chǎn)品。
中藥炮制及米糊制作大師 鄭云壽:“推陳出新,讓更多人愛上這碗米糊”
“我是早產(chǎn)兒,我媽生我的時候鬧饑荒,我是靠米糊長大的,米糊就是我的救命恩人?!闭劦綖槭裁磳W習米糊制作,鄭云壽不假思索地回答。
作為平潭米糊藥傳統(tǒng)技藝的第六代非遺傳承人,鄭云壽從小在藥鋪長大?!靶r候我最愛偷吃枸杞,還喜歡和大人們一起磨藥粉,感覺中醫(yī)藥有趣極了?!奔彝サ难兆屶嵲茐蹖γ糠N中藥材的藥性如數(shù)家珍,也促使他選擇研讀中藥專業(yè),成為一名執(zhí)業(yè)中藥師,對各種中藥材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鄭云壽對傳統(tǒng)中藥劑型進行改良,創(chuàng)新研制平潭米糊。平潭米糊是平潭家喻戶曉的傳統(tǒng)食品,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歲月中,這種以大米為主要原料、加入草本藥材的養(yǎng)生米糊,成了平潭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潭米糊與其他地方米糊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融合了中藥炮制的技藝,形成了獨特的養(yǎng)生價值。
“我們的技藝講究臨方炮制,比如用平潭的沙子炮制扁豆代替生扁豆,用麥麩作為隔熱媒介炮制山藥代替?zhèn)鹘y(tǒng)晾曬出的山藥干,這些特殊的炮制過程可以大大增加食材的藥性。”鄭云壽說,祖輩傳下來的“30字要訣”以及“不敢省人工、不敢減物力”的祖訓是平潭米糊的核心。
研制米糊過程中,鄭云壽還加入自制的“神曲”藥劑,既增加了米糊的口感,也提升了養(yǎng)生價值。
“市面上的成品藥劑達不到我們的要求,為了保證口感和品質,我們始終堅持使用自己制作的‘神曲’。選材必須地道,供應商也不輕易更換?!编嵲茐壅f,正是這份精益求精,確保了平潭米糊的品質。
近年來,為了讓平潭米糊走出島嶼,鄭云壽不斷改良傳統(tǒng)配方,并引入現(xiàn)代化設備,提高生產(chǎn)效率。如今,他打造的養(yǎng)生草本米糊品牌月產(chǎn)量已達10噸,產(chǎn)品銷往全國多個省市。
“傳統(tǒng)技藝不能故步自封,我們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讓更多人愛上這碗米糊?!编嵲茐厶寡?,他對每一批米糊都有嚴格要求,也會親自試吃每一批產(chǎn)品?!斑@是家鄉(xiāng)的味道,希望打造成為海島的文化名片。”
陳祥松制作建盞。
建盞陶瓷大師 陳祥松:“文化賦予器皿靈魂,才能走得更遠”
“每一只建盞都有它的故事,而我只是個講故事的人?!标愊樗蓪⒁恢粍偝龈G的建盞捧在手中,盞面上的兔毫紋細節(jié)滿滿,在燈光下呈現(xiàn)流光溢彩。千年窯火,匠心不輟。自1996年開始接觸建盞,這位國家級技能大師、建盞非遺傳承人已經(jīng)與這門古老技藝相伴了近三十載。
“剛學拉胚和修胚的時候,手抖得厲害,一個月下來,桌子上堆滿了失敗的樣品?!标愊樗苫貞?,當時光是練習拉胚、修胚就耗費了半年時間,而燒制更是充滿不確定性——“溫度、時間、氣候,哪怕一個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導致作品報廢?!?/p>
這種不確定讓陳祥松更加著迷。“做好一只建盞很難,但它承載了古老的文化,值得我們?nèi)ズ霌P。文化賦予了器皿靈魂,只有理解了這層意義,才能讓器皿走得更遠?!?/p>
在陳祥松的眾多作品中,他最鐘愛的是“藍眼淚”系列建盞。盞面呈現(xiàn)出點點藍色,猶如夜空中的星辰,與平潭島“藍眼淚”海洋奇觀一脈相承?!斑@種效果完全依賴胎土中高含量的鐵元素,以及燒制時的氣溫、濕度變化,每一只都是獨一無二的?!?/p>
陳祥松把建盞的燒制比作生命的孕育?!按蜷_爐門的那一刻,是我最激動最期待的時刻,就像迎接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樣?!比欢ūK的收縮比大、可塑性差,每燒制100只,大約能出兩只成品。他說,這種不確定性和挑戰(zhàn)性,恰恰是建盞的迷人之處。
作為建盞的傳播者,陳祥松始終在探索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審美的結合。他認為,傳統(tǒng)建盞的美學特點是“簡潔而不簡單”,這種古典美仍然能夠打動當下的消費者。但與此同時,他也在不斷調(diào)整工藝以適應現(xiàn)代需求。
“比如現(xiàn)代人講究視覺與實用結合,沿口需要更薄,這樣才能更好地呈現(xiàn)茶湯的色澤?!痹陉愊樗煽磥?,建盞不僅是飲茶的器皿,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象征?!敖ūK的文化就是慢生活的文化,它能讓人沉下心來,點一盞茶,靜靜感受時間的流逝。”
他把自己定義為建盞文化的傳播者,希望這份文化能夠走進千家萬戶,讓更多人認識建盞、了解建盞。“建盞是我一生的伙伴,它陪伴我從青澀到成熟,我也愿意用我的后半生來陪伴它,一直到老?!标愊樗杀硎?,將在傳承好宋代建盞韻味的同時,結合當代的需求,研制出更多既有傳統(tǒng)宋韻又符合當代美學的建盞作品。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