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福利在线观看,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亚洲欧美综合a一区久久,在线播放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大美平潭丨作家欣桐:?北寨山上石頭奇 倚海聽濤吟風立

        2024-04-02 10:02:48 來源:平潭網(wǎng)

        北寨山上石頭奇 倚海聽濤吟風立

        作者:欣桐

        平潭南部的南寨山因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景觀被譽為“石頭大觀園”,而在平潭北部,還隱藏著另一座石頭山——北寨山,它坐落在敖東鎮(zhèn)大福澳村附近的青觀頂村巡檢司自然村旁,是將軍山(舊稱老虎山)的余脈。北寨山地理位置險峻,前方可覽壯美大福灣海景,背后則依靠將軍山,山上的摩崖石刻氣勢非凡,各色石頭造型各異,引人注目。

        圖片

        巨形石變身曬谷場 唐代飲馬槽現(xiàn)山澗

        一個夏日的清晨,我們驅車前往大福村,由在將軍山腳下長大、對當?shù)氐匦瘟巳缰刚频牧终笞鳛橄驅А?/p>

        圖片

        途中遇見了平潭民俗專家賴民,兩人相識多年。賴民曾陪同省里的作家來此采風,雖是故地重游,卻是首次攀登北寨山。穿行過相思樹林,我們如同探險者般沿著蜿蜒曲折的山石小徑攀登,太陽逐漸升高,四人身影在山路上若隱若現(xiàn)。

        來到巡檢司村附近,林正斌帶我們尋找他兒時常去看的一個天然洞穴。最終,我們克服困難爬上山頂,林正斌指著一處洞穴說,以前巡檢司村前有池塘,水源來自將軍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該村曾是海島稀有的水稻種植地,村民們會在收獲季節(jié)將稻谷晾曬在大石頭上,晚上則儲存于洞穴內,確保晾曬干燥。

        圖片

        洞穴是由兩塊“人”字形石頭形成的,中間空隙足夠容納十幾個人,洞穴邊還有平整的大石塊鑲嵌在山坡上。我們在洞穴附近的陰涼處休息時,遇到了一位名叫陳士杰的老依伯,他是巡檢司村的后裔漁民。陳老伯詢問我們上山的目的,得知我們是為了探尋巡檢司村的故事和北寨山的秘密,陳老伯告訴我們說,他今年73歲了,關于巡檢司村曾聽祖上說過,這村里似乎出過一個“巡按大人”,也有民間傳說為欽差。至于比較神秘的可能是山下的一個據(jù)說是唐代飲馬槽的地方,你們可以沿著這山間的一條小路,下去看一看。

        圖片

        我們順著峭壁往下山走,在一處水洼處,見到了一塊大約有五平方米的石塊,石塊中間有一個圓形的洞,積滿了水。林正斌說:“我們小時候經(jīng)常來這里玩,也曾聽老輩人說過這是唐代的飲馬槽?!?/p>

        賴民說,記得看民國版《平潭縣志》記載,平潭自唐為牧馬地?!扒迩∧觊g的《福清縣志》卷首有《海壇總圖考》,其文字是這樣解說,‘海壇在縣東大海中,廣袤七百里,又名東嵐,去縣道百二十里。舊產(chǎn)馬,故唐為牧馬地,宋初置牧監(jiān)。元升福清為州,海壇錄焉?!@段話證明了海壇島元代才劃歸福清縣,還有就是平潭自唐代始為牧馬地?!?/p>

        圖片

        說到這飲馬槽如何會出現(xiàn)在與大福澳村毗鄰的巡檢司村里,賴民分析,大福澳與壇南灣海灣相連,這早年連成一片,是牧馬的好地方。而大福灣是一個天然良港,船來船往也是運載馬進出平潭的又一埠頭。

        七戶半人家一個村“巡檢司村”謎底難解

        平潭許多村名十分有趣,比如蘇澳的“白沙村”,因為沙子細白而成名;澳前鎮(zhèn)的“井邊村”,據(jù)說是因為村邊有一口井而得名;平原鄉(xiāng)還有一個“酒店村”,據(jù)說早年村里開了一個酒廠。每一個村名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而敖東的巡檢司村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圖片

        沿著飲馬槽旁邊的小路,我們頂著越升越高的太陽,往巡檢司村走去,走了十來分鐘,林正斌帶著我們停在一座殘垣斷壁的石頭厝前,指著這廢墟般的石厝說,這就是巡檢司村。

        圖片

        林正斌說:“古人認為最理想的風水寶地應該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也就是屋宅的東面有蜿蜒流水叫做青龍;西面有綿延大道稱之白虎;南面有清澈池塘為朱雀;北面有丘陵俯伏是玄武。這四種條件齊備的地形才是風水寶地。而巡檢司村從地形上來看,基本算是符合風水寶地的說法。”

        圖片

        我問,既然是風水寶地,為何早年也才七戶半人家,而現(xiàn)在連一戶人家都沒有了?

        林正斌說,這就是其中令人費解之處,記得小時候,聽爺爺輩說,這里風水太好,以至于普通身份的人壓不住這樣的貴氣,所以村子自成立以來,一直有一個奇特而又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連連發(fā)生。

        村中保留下來的兩座宗祠分別屬于郭氏和潘氏,其中潘氏為外來招贅進村的姓氏。這個村子雖小,卻包含了郭、翁、潘三個姓氏的族人,且多年來人口數(shù)量始終保持不變,這也成為一個未解之謎。

        賴民說,敖東鎮(zhèn)的這個巡檢司村的村名也是一個謎,歷史上什么人在這里任過“巡按”這個職務?而這個村的村名自什么時候得來,就連民國版《平潭縣志》都無處查尋。

        圖片

        對于這樣一個謎,賴民說需要到村子里查詢老輩人,再到省書館查找民俗資料看是否尋到一些線索。

        歲月不留痕石頭會唱歌

        如果要問世界上什么東西,最耐歲月的蠶蝕。想必除了貴重的鉆石、黃金等珠寶,那就是這些佇立在山崖海岬的石頭了。

        圖片

        平潭是一個海島,卻有著豐富的花崗石儲量,高達8億立方米的花崗巖石遍布海島,經(jīng)過天風海濤的吹拂,造就了千奇百怪的海蝕地貌。北寨山作為將軍山的支脈,因為地形獨特且不易攀爬,成為平潭鮮為人知的一座山。

        那天離開巡檢司村,林正斌帶路去攀援北寨山,可能他經(jīng)常在這山間走動,爬山如履平地。他在前頭輕松地叫著,趕緊跟上,風光在險峰??!

        圖片

        正午十二點,我們終于爬上了北寨山的制高點,整個大福灣以另一種姿態(tài)呈現(xiàn)在眼前,山風吹來,環(huán)顧四周。一邊是石壁削面而起,仰視時,山巔上懸著的怪石嶙峋可怖,而且仿佛要覆壓下來;一邊是并不陡峭的山坳,山坳里擠擠挨挨地長滿了灌木,它們寬闊的樹冠,彼此交融地連成一片,在我們的腳下沿著山勢鋪成了一片蓊郁而生動的青翠。翠綠的樹叢中,間或有著一兩聲的鳥鳴,穿過密密的枝葉,輾轉著傳入我們的耳膜。

        沿著山路下山,一處窄窄的天然洞穴如同“一線天”,林正斌他們取笑我,再不減肥就下不了山了,可能會卡在這“一線天”里面。

        我索性擺了個POSE,在這里留影一張,等著下次來的時候能夠有個對比。

        圖片

        如果來平潭旅行,北寨山確實是登山愛好者的首選,山下湛藍的大海,襯著各式造型的石頭,彎彎的山道上間,因為大福灣山莊的修造,現(xiàn)在有了步游道連接可下山。如果慢下腳步,慢慢品咂,塵世的喧囂和世俗的煩擾就會消失在這釅釅的韻味里,連心也變得空靈剔透。那副不勝跋涉的身子也就有了新生的力量,而這些是躲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所得不到的。

        倚海獨立的北寨山還會令人產(chǎn)生詩人的情懷,云在頭頂上翻滾,風送潮頭的拍打聲,山水之樂超越了爬山的辛勞,并化為一種詩情。

        蒼石駐山間,飛鳥來相與。

        流水遠道客,至此雙袖舞。

        浪花獨自開,為君奏天曲。

        高山和流水,知音復何處?

        圖片

        極目遠眺,大福灣在山腳下平靜地呼吸,海面上白帆點點,一艘艘漁船泊在澳口里,如同一幅天然的山水畫鑲嵌在大福灣澳口,海上一座小小的白色廊橋,為平潭的原生態(tài)地貌增加了幾許歐式風味,這彎彎的山路如同筆走龍蛇地逶迤至海邊。行至山腳,大福澳山莊的琉璃紅瓦,襯著藍色的大海,確實令人賞心悅目。

        圖片

        都說,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回到大福灣山莊,回首細看山上的各類石頭,這些石頭經(jīng)過海風的撫摸,似乎個個有了真實的生命,而那些歷經(jīng)歲月洗禮的石頭,就有了一種混合的氣質,既拙樸內斂,又不顯張揚,由于常年接受海風的錘煉,許多石頭都出現(xiàn)了獨特的海蝕地貌特征,它們身上一圈一圈的石紋,如同歲月的手撫過,使得它們有了緘默深沉的氣度,有無人欣賞它們,都不在乎,因為它們一直在這里守候。

        圖片

        這樣的守候,在平潭尋常可見,甚至是不值一提的。這些石頭的守候,其實也是天生的,你怎么下定義,它還是一塊石頭,億萬年前,它已經(jīng)存在了,而且還將繼續(xù)存在下去。

        作者筆下的北寨山奇石嶙峋
        說到平潭的石林
        最家喻戶曉的
        莫過于南寨石林

        圖片

        南寨山坐落于平潭北厝山利村
        這里以低丘陵為主
        遍布著形態(tài)各異的風化花崗巖海蝕石
        其中不乏諸多象形山石
        有“石頭動物世界”“石頭公園”等諸多美譽
        更是被稱為“中國石景大觀園”
        喜歡奇巖怪石的小伙伴們
        可以前去打卡

        圖片

        圖片

        作者簡介

        余小燕(筆名欣桐),四川內江人,中國作協(xié)會員。現(xiàn)居福建平潭,供職于平潭融媒體中心。著有散文集《指尖起舞》《螢火流年》《壇中日月長》以及平潭民俗文化叢書《行走海壇》《海壇掌故》《平潭行旅》。

        責任編輯:劉春蘭

        最熱評論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