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年”啦!在平潭傳統(tǒng)習俗中感受濃濃年味!
2023-01-20 21:15:35 來源:平潭網(wǎng) 作者:余小燕、陳瀾清/文 陳瀾清/攝平潭把春節(jié)稱為“做年”
正所謂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平潭的先民自中原遷徙而來
在傳統(tǒng)習俗上既有中原遺風
又融合了濃郁的海島特色
形成了獨特的海洋文化
“女兒給父母分年”
“大年三十吃咸米時”
“大年初一吃線面”
“初二不訪親戚”
……
今天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平潭過年習俗
回味海島過年的意趣
大年三十蒸“歲飯”
“開假”后方能食用
在平潭,除夕夜俗稱“三十盲脯”。平潭民間諺語“一年做到暗,只想‘三十盲脯頓’”。海島以討海為生,漁民在風浪里討生活,一年到頭平平安安,大年三十一家人聚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時刻。
因此,平潭人外出打拼,無論多遠都會回來過年,圖的就是一家團圓。在平潭,大年三十晚上一定要蒸一些米飯,但這些米飯不能吃,要等到初一才能吃,這預示著守歲已過,迎接新年了。
也有的家里是在蒸籠里裝上米,插上紅筷子,到正月里才開始蒸煮——這是平潭習俗里特殊的要求。
大年三十蒸的米飯,平潭話稱為“歲飯”。早年平潭是用一種特制的木桶當做蒸籠,木底是封住的,直徑比較深,一般用大紅油漆刷制而成,突出喜慶。
“歲飯”在大年三十晚上不能吃掉,以前大戶人家還要把“歲飯”和年糕、發(fā)糕一起擺在大廳的供桌上,祭祀祖先,以示逢年過節(jié)不忘先人。
除了蒸“歲飯”,有的家里在平潭大年三十晚上也會蒸一些米飯食用,但這些米飯不能吃完,要留一些預示著年年有余。現(xiàn)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家家戶戶都用電飯煲做飯,蒸“歲飯”少了些講究,但這個習俗在平潭基本上還在延續(xù)。
在初四“開假”后,主婦們就開始在油鍋里炸年糕,架起蒸籠蒸發(fā)糕,而“歲飯”也要隔水重新蒸,一家人吃著“歲飯”,預示著來年更有余糧,是個風調雨順豐收年。
大年三十“盲脯頓”
團年飯一定是單數(shù)
過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年夜飯,平潭人稱為“三十盲脯頓”?!皥F年飯”指在大年三十晚上,家中的女主人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做年夜飯,越豐盛越好。海鮮是首選,例如大螃蟹、九節(jié)蝦、九孔鮑魚、大魷魚、大帶魚、馬鮫魚等。
鮑魚可以燉排骨湯,馬鮫魚可以做滑粉湯;蒸菜可以是清蒸螃蟹、蒸鰻魚、蒸八寶糯米飯;炒菜可以是炒螺片、炒魷魚。如今,也有許多人家選擇在外面酒店吃年夜飯。
但不論年夜飯如何做,平潭都有一個習俗——團年飯要做單數(shù)。不能做成十道菜,可以是九道,也可以是十一道。因為平潭有個習俗,給祖先祭祀時供品要擺十碗飯菜,所以平潭人一般外出吃飯點菜都不點整十道菜。
一家老小吃完年夜飯后,長輩要向未成家的兒孫發(fā)壓歲錢。然后全家人圍坐一起,促膝談心、憧憬未來。直至零點,開大門放鞭炮,迎接財神爺。此外,除夕夜還要通宵點燈,取燈明火旺、來年紅火之意。
女兒“分年”
豬蹄、線面必備品
在平潭,除了在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女兒要給父母“分節(jié)”外,春節(jié)還要給父母“分年”,“分年”其實就是“分送年貨”。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俗話在平潭一點都不恰當,平潭的女兒家不僅要顧夫家,還要顧娘家,即使嫁出去了,如果兄弟結婚,還要包上五千或是一萬的禮金,平潭話叫“替依弟”,翻譯過來就是“接濟照顧兄弟”的意思。在平潭衡量一個女兒是否合格,“分節(jié)”和“分年”至關重要。
女兒出嫁了,要記得父母的恩情。出嫁后的女兒,頭年“分年”的禮物要求比較嚴格,一般要送豬蹄一副、線面五斤、五素五葷十件。
據(jù)《平潭縣志》記載,早年平潭的大戶人家十分講究“分年”,這體現(xiàn)了女兒嫁到男方家的身份和地位。因此,禮品的數(shù)量和內容都有講究,平潭話叫做要有“十色”,即十種顏色的禮品,有魚、雞、鴨、紅蛋、線面、豬腳等等。
“女兒回家‘分年’,父母回禮一般是送糖果和其他零食等,如果女兒生的是男孩,那就要分一個年糕回去,有‘發(fā)枝散葉’和‘添丁’的意思。如今在平潭許多習俗都漸漸不興了,但是這個習俗基本上還在。無論是縣城還是鄉(xiāng)下,過年給父母‘分年’,這是每個女兒過年前的一件大事?!逼教睹袼讓<屹嚸裾f。
為紀念抗倭將士
貼白頭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
在平潭,貼春聯(lián)是春節(jié)前一項重大事項。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還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春”等字。平潭人還有一個習慣,搬新房后,還要回到祖厝去貼春聯(lián),這也意味著“不忘本”,讓祖厝興旺發(fā)達,子子孫孫也跟著興旺發(fā)達。
“小時候一到春節(jié)前,我的母親就會在家里的每個角落都貼上‘?!?。老一輩人非常講究,連裝糧食的大木桶也要貼上‘福’,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東西要從里邊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里的福氣倒掉,因此要倒貼‘福’字。將‘?!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賴民說。
據(jù)《平潭縣志》記載,相傳明嘉靖四十一年的除夕之夜,倭寇入侵福清、平潭,人們貼過春聯(lián)后逃難而去,待戚繼光擊潰倭寇后才陸續(xù)回來。為了表示對不幸蒙難者的哀悼,喪家均改貼素聯(lián),多為綠色的聯(lián),親戚朋友則在紅聯(lián)上加貼白聯(lián)頭以示懷念。
“現(xiàn)在這種白首聯(lián)紙基本上沒有了,從八十年代后,春聯(lián)都是工廠印刷出來的,格式和內容都千篇一律,少了許多韻味?!逼教蹲骷夷罴沂フf,在平潭有個奇特的現(xiàn)象,除了早年貼白首聯(lián),還區(qū)分基督教春聯(lián)與傳統(tǒng)春聯(lián),雖然信仰不同,但是心中祈愿來年事事順意的心是一樣的。
初一吃線面
初二不出門
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因此有很多禁忌,但都體現(xiàn)了人們趨吉避兇、祈求福佑的心理。
《平潭縣志》記載,大年初一,平潭民間有這些禁忌:忌掃地,怕掃掉財氣。后來改成從大門口往里掃垃圾,不往外倒,等初四“開假”后倒;忌操刀,恐動刀不吉,這是防止初一日不慎傷了手腳,破壞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忌不吉語言,免招晦氣,實際上是怕人們語言相左,產(chǎn)生爭執(zhí),有傷和氣;忌打罵小孩,怕哭聲不祥,這一天大人都盡量滿足孩子要求,讓孩子過得愉快;忌討債,大喜的日子不為難別人,體現(xiàn)平潭民間素有仁愛友善的古風;忌吃稀飯,以防止出門逢雨;忌打碎碗碟,以防不祥之兆。這些禁忌雖無科學道理,但為了新年討個好兆頭,過個歡喜吉祥年,人們都愿意遵循。
在平潭大年初一可訪親拜友,但是初二不能隨便走訪。賴民說:“拜初二古稱拜新座,這是吊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屬的活動。傳說明嘉靖四十一年年底,戚繼光擊潰了入侵平潭、福清的倭寇后,逃難的人們回家過年,初一早上見面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后,第二天就到死難者家中吊唁。后來沿襲下來,成為平潭、福清獨有的風俗,即在初二一般不上親友家拜年。”
“當然,現(xiàn)在的年輕人早已不講究這個了,但是像我們這一代老輩人還是比較注意,初二肯定是不出門走親戚的,這是老習俗?!辟嚸裾f。
正月初一,平潭俗稱“初一早”。有“初一起得早,全年事事如意”之說。大年初一,各家各戶早餐必須吃“線面”和“太平蛋”,祈求“太平如意、福壽綿長”。
吃完熱氣騰騰的線面,大多數(shù)人就會出門拜年,出門碰見熟人,或登門拜年,則互致“恭喜”“發(fā)財”等吉祥問候語。見來客則敬茶敬果,備盡殷勤,敬果俗呼“請吃甜”。初一的晚餐,一般在天未黑前進餐,有“與百鳥歸林爭比早”的說法,與除夕晚餐相反。
據(jù)《平潭縣志》記載,初三這天,人們繼續(xù)探親訪友拜年串門。舊時商店、手工作坊也從正月初一放假到初三。平潭一些鄉(xiāng)鎮(zhèn)還沿襲福清習俗“請初三”,即請新娘回娘家,頭年“請初三”,娘家要設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兒。初四是開假日,各行各業(yè)均開始照?;顒?。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