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山閩水物華新·非凡十年丨平潭:在厚植文化根基中續(xù)寫新華章
2022-09-01 10:10:46 來源:平潭網(wǎng) 作者:孫夢玲在經(jīng)濟建設闊步前行的同時,平潭的文化春天也正大步走來。
溯古追今,依托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水下考古基地,探索人類文明行跡;守古創(chuàng)新,銘記海防歷史,傳承非遺文化,延續(xù)海洋文明根脈;弘揚經(jīng)典,增進兩岸文化交流,讓文化藝術深化民族精神共鳴……十年來,從“文化荒漠”到世界矚目,平潭這座海島所蘊藏的文明根脈,正被越來越多人看到。
如今,平潭繼續(xù)向前,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在厚植文化根基中續(xù)寫新的華章,讓歷史文化更活、讓中華文化更火、讓本土文化更亮。
溯古追今,探索人類文明行跡
近日,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內(nèi),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正在新開的龜山遺址探方中開展發(fā)掘工作。
“開挖以來,我們發(fā)現(xiàn)了包括石器、陶器、陶支座等一系列的遺存,推測這很有可能與當時人類祭祀和生活存在一定關聯(lián)?!敝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周振宇說,有望通過發(fā)掘和研究拼湊出史前時期的先民在平潭島生活的圖景,為探尋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提供新的視角。
2017年1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以及平潭綜合實驗區(qū)聯(lián)合共建的全國首個國際性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在平潭揭牌。福建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來嵐開展學術交流時曾表示,平潭殼丘頭文化與臺灣大坌坑文化之間有較多的共性,要尋找到更多的遺址,對接更多的考古資源,更好地讓閩臺關系在南島語族的鏈條上把故事說完整、說清楚。
平潭地處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jié)點,有南北海上走廊的美譽。千余年來,復雜的海況、大風天氣和星羅棋布的礁石,給平潭海域留下了豐富的水下瑰寶。
今年6月,國家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福建(平潭)基地暨福建水下考古(平潭)基地正式揭牌,對平潭國際旅游島、福建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qū)建設乃至“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要意義。
“平潭海壇海峽水下文化遺產(chǎn)之豐富在國內(nèi)首屈一指?!眹椅奈锞挚脊叛芯恐行母毖芯筐^員梁國慶說,基地的建立對未來水下考古工作的開展,起到重要保障作用,也為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奠定良好基礎。
守古創(chuàng)新,延續(xù)海洋文明根脈
觸摸歷史脈搏,不論是深海之下蘊藏著的水下瑰寶,還是鎮(zhèn)戍海疆的海防文化,都向人們訴說著千百年前的海島故事。于2018年正式開館的平潭海壇海防博物館,是全國首家以“中國古代海防與水師文化”為主題的民間博物館,填補了平潭博物館的空白。成立至今,海壇海防博物館已接待訪客近20萬人次。
去年3月,海壇海防博物館獲批為“臺灣青年體驗式交流中心”。今年,在平潭舉辦的2022年臺胞讀書班活動中,百余名兩岸同胞走進海壇海防博物館,了解閩臺文化淵源及兩岸海防史跡與水師文化?!皟砂锻矗瑲v史就是最好的證明?!迸_胞郭先生說。
近年來,平潭鍥而不舍挖掘本土非遺文化,藤牌操、貝雕、詞明戲、平潭米糊藥等相繼入選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
以海謀生,以貝入畫。平潭貝雕利用貝殼的天然色澤、紋理、形狀,經(jīng)過藝術構思、磨雕,粘貼成工藝美術品,具有貝殼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國畫的格調(diào)美。2019年,平潭貝雕被認定為省非遺項目。
平潭貝雕傳承人詹勝專注貝雕工藝30年,他深知要想技藝得以傳承,就要讓更多人了解貝雕藝術,挖掘藝術價值?!拔覀冊O立平潭海峽民間藝術館,就是希望能打造集展覽、營銷、體驗與觀光工坊為一體的文旅基地,為全國各地學校提供一個研學的場地?!闭矂僬f。
盤活非遺文化,把文化資源轉(zhuǎn)化為文旅發(fā)展新優(yōu)勢,是實驗區(qū)目前努力的方向?!捌教斗沁z門類非常廣,其中有些作品可供游客觀賞,有些則可以成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旅游體驗項目?!睂嶒瀰^(qū)旅游文體局相關負責人說,將以海防文化交融為特點,發(fā)揮本地特色的藝術文化,結合旅游、文化的優(yōu)勢,開發(fā)創(chuàng)新型旅游產(chǎn)品,守護文明根脈。
以文潤心,共筑兩岸精神家園
在博物館品讀歷史、到兩岸國學中心傳承經(jīng)典、去國際演藝中心陶冶情操……如今,兩岸共同家園的群眾文化活動多姿多彩,居民享有更充實、更豐富、更高品質(zhì)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如水潤無聲。2018年,平潭兩岸國學中心成立,以兩岸為特色、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基石,以國學促交流、以文化促融合,搭建起兩岸青年開展國學研習、傳承國學文化的平臺,在兩岸國學界和青年學子間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截至目前,兩岸國學中心各項活動在網(wǎng)絡上的曝光量已經(jīng)超過7.5億,國學小課堂、兩岸國學大講堂等活動更是讓曾經(jīng)局囿于高堂上的國學,走進尋常百姓家。
不僅如此,今年,平潭國際演藝中心正式投用,平潭市民盼來了家門口的藝術盛宴。開幕劇《海峽海峽》演繹了兩岸同胞骨肉情深的動人故事,讓臺胞許桂榮深感兩岸同胞對祖國統(tǒng)一的熱切期盼,希望兩岸親人能夠早日團圓。
文化的繁榮須得百花齊放。在眾多文藝作品當中,電影是大眾藝術普及最廣、最能傳遞情感的一種形式。2020年,首屆IM兩岸青年影展在平潭舉辦,這是以扶持兩岸高校青年影像創(chuàng)作力量為目標,舉辦集短片推優(yōu)、論壇、展映、大師班于一體的高規(guī)格專業(yè)影展。今年夏天,主辦方收到了1849份來自全球331所高校青年電影人的投稿,50部入圍短片中不乏來自臺灣藝術大學學生投稿的影片《阿月與阿英》《幫我一個忙》等。在這場即將到來的影視盛會,必將留下更多屬于兩岸文化的共同記憶。
最熱評論